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杂谈 > 振兴中华:中国梦的历史引擎

振兴中华:中国梦的历史引擎

2013年04月05日 13:32:52 来源:中国教育报 访问量:219

  “振兴中华”的提出,实现了中国梦的启蒙和发轫,拉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壮阔大幕。

  ■刘金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在中华民族的追梦历程中,包含着无数仁人志士以强国富民为终极取向的中国梦,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1894年提出的“振兴中华”宏大构想,是中国梦的历史发端和文化引擎。

  1894年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中日甲午战争,这场战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写下了屈辱而悲怆的一页。当甲午海战的浓烈硝烟尚未散尽之时,当大清帝国的君臣忙于割地赔款之际,另一件影响中国近代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发生了,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先生发起创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他在起草的《兴中会章程》的第一条中明确提出:“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作为中国近代最早感应和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孙中山忧心如焚地关注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境遇,及时揭示和提炼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历史主题,使杂乱无章的历史大潮律动起高昂的主旋律。

  “振兴中华”这一宏大构想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国人民自主自强意识的觉悟和觉醒。随着形势演进和迁变,孙中山不断升华和深化“振兴中华”这一战略主张的主旨和内涵。1895年2月,他在《香港兴中会章程》中重申:“本会之设,专为联络中外有志华人,讲求富强之学,以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1905年,他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中,将“振兴中华”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将“振兴中华”这一口号提升至一个新的层面和境界。1917至1919年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焚膏继晷地撰写了《实业计划》和《建国方略》,将实业救国理念作为“振兴中华”宏大构想的内核,体现了他超拔深邃的政治远见和笃诚虔恭的社会抱负。用现代眼光来打量和审视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和《建国方略》,不难发现,他是自觉清醒地把握了“振兴中华”必须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个枢机和要津的,由此,我们更能够触摸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根基。

  由于历史条件的拘囿和阻遏,孙中山生前未能见到“振兴中华”这一宏大愿景变成现实,但他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胸襟和视野,大力倡首“振兴中华”,并寄望国人“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从而在思想上实现了中国梦的启蒙和发轫,拉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壮阔大幕。

  今天,由孙中山概括提炼的历史主题,已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深处,并且正在日益广泛而深刻地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时代风貌。胡锦涛在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拓前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中国的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深刻变化。抚今追昔,我们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令他忧虑重重的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令他念兹在兹的中国人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他魂牵梦萦的中国现代化的理想正在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兴中会成立迄今已近120年,120年来“振兴中华”一直是回荡在华夏大地上的最强音,成为砥砺中华民族战胜外侮内患、抗击重重劫难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今天,孙中山提出的“振兴中华”的宏伟构想依然是感召和引领中华民族卓力前行、奋发进取的思想旗幡。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

编辑:陈小义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保德县第四中学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