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通告公示 > 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 对山西省申报的21个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 县(市、区)督导检查反馈意见

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 对山西省申报的21个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 县(市、区)督导检查反馈意见

2014年12月04日 22:30:55 访问量:336

2014年11月27日

  11月23日至27日,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山西省申报的21个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进行了督导检查。本次督导检查是依据《义务教育法》《教育督导条例》和《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按照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及教育部与山西省政府签署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要求,在对山西省申报材料严格审核的基础上进行的。

  督导检查组分8个小组对山西省的21个县(市、区)进行了实地督导检查,共随机抽查学校147所,其中小学63所,初中45所,一贯制学校15所,完全中学3所,教学点21个。检查中,核查了相关文件资料、数据;召开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校长、教师、家长座谈会共84个;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8249份,回收有效问卷8246份;采取随机访谈等形式,征求了公众意见。

  督导检查组对21个县(市、区)的督导检查意见如下:

  一、主要指标达标情况与检查结论

  按照《办法》规定,督导检查组对山西省21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公众对本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满意度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检查,结果如下:

  (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

  《办法》规定,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的评估认定,应在其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本省(区、市)办学基本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各省(区、市)应根据相关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国家标准,制定既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又与国家标准基本相符的省级标准。山西省结合本省实际,就办学基本标准制定了10项指标,包括学校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运动场地、生均图书、理科教学仪器、音体美器材、计算机网络教室、校校通班班通、学科配备、教师学历、优师分布等方面的指标。督导检查组对21个县(市、区)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核查。核查结果:学校基本达到了评估标准(详见下表1)。

  表1 山西省21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表.doc

  (二)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

  《办法》规定,对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的评估,以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任教师数八项指标,分别计算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评估标准为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分别小于或等于0.65、0.55(不要求每个单项指标均达标)。计算差异系数的八项指标数据均来源于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差异系数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均值之比,是测算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指标。差异系数的值越小,说明县域内校际间的差异也越小,即学校间的均衡程度越高。核查结果:21个县(市、区)的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均达到了国家标准。其中小学综合差异系数在0.428至0.649之间;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在0.268至0.539之间(详见下表2)。

  表2 山西省21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差异系数表.doc

  (三)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

  《办法》规定,对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评估,主要从入学机会、保障机制、教师队伍、质量与管理四个方面17项指标进行,省级可适当增加指标,总分为100分,评估标准不低于85分。山西省根据实际,在实施办法中设6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0个三级指标。核查结果:21个县(市、区)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得分在86.3至96分之间,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要求(详见下表3)。

  表3 山西省21个县(市、区)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得分情况表.doc

  (四)公众满意度调查情况

  《办法》规定,评估认定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需要对公众满意度进行调查,就有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问题,征求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不同群体的意见。山西省对21个县(市、区)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均在85%以上。我们此次也设计了问卷,结合座谈会、随机访谈等方式对以上几类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与山西省调查的情况基本相符。

  督导检查组还对21个县(市、区)有关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未发现作为“一票否决”的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重大违纪违规行为。

  综合以上结果,督导检查组认为,山西省21个县(市、区)均达到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认定标准。督导检查组将把此次督导检查结果向教育部和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报告,提请最后认定公布。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山西省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在去年太原市迎泽区通过国家认定的示范引领下,省委、省政府统筹部署,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此次接受国家督导评估认定的21个县(市、区)均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责任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经验和做法。

  (一)强化政府责任,全面建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机制和保障制度

  一是建章立制。各县(市、区)根据《山西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的有关规定要求,制定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及配套措施,明确了目标任务,建立了工作机制,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工作。左权县树立“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富教育”的理念,做到政策导向优先扶持,教育贫困资助体系优先健全,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教育难题优先破解等“四优先”,和规范发展,协调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均衡发展的“五发展”,实施十大“教育惠民”工程。实现了从小学到高中的12年免费教育。榆社县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全县总体发展目标,与经济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真正做到优先发展。太谷县顶层设计,制定了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招生编班行为、课程开设行为、学校收费行为的“五个规范管理”和“优质高中指标100%分配到初中学校”以及“阳光招生、均衡编班”等举措。朔州市平鲁区实行15年免费教育,将义务教育免费向两头延伸,有力地巩固和发展了义务教育的成果。

  二是加强领导。各县(市、区)均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政府统筹、部门参与、职能联动、分工协作的良好工作格局。临猗县组织全县84个部门和义务教育学校结成支持协调均衡发展的对子,制定了3至5年帮扶规划。组织财政、人社、编办、公安、住建等24个涉教部门和16个乡(镇、区)组织开展了“我为教育发展作贡献”活动。大同市新荣区出台了《关于区级领导包校蹲点的安排意见》,制定了“对标一流定目标,一事一表做计划,按月调度促落实,活力曲线抓考核”的实施办法,协调解决了一系列推进均衡发展的大事、难事。

  三是强化监督。山西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14年起,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列入对市委、市政府年度考核的重点内容。同时,省政府决定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奖励制度,规定对2013年通过国家认定的迎泽区给予500万元的奖励;2015年前通过国家认定的县(市、区)予以300万元奖励;2016年通过国家认定的县(市、区)予以200万元奖励;2017年通过国家认定的县(市、区)予以100万元奖励,鼓励抢前争先。从2012年起,各级全面建立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从2012年以来,省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对21个县(市、区)督导了三遍,对所属1462所学校全部督导检查了一遍,并对每一所学校下发整改通知单,对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跟踪督查。各市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对相关县(市、区)所有学校督导检查均超过八轮,各县(市、区)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对所有学校督导检查常态化。

  为强化市级政府履行教育的责任,从2014年开始,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各市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仅均衡发展状况就占整个分值的三分之一。通过督导检查,使今年15个申报县(市、区)补拨义务教育经费6.96亿元。撤职、免职了4名推进均衡发展不力的校长。孝义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教育局长亲自挂帅,组织教育、财政、国土资源、编办等部门,组成7个专项督导检查组,今年先后5轮对全市中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展情况进行逐校逐项督查落实。安泽县和介休市均建立了均衡发展工作责任网络。榆社县要求各督学责任区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实行“周督导、月通报、季问责”制度,有力保证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政策的落实。

  (二)增加教育投入,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一是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各县(市、区)坚持把义务教育均衡作为惠及民生的重要工程,近年来经费投入不断加大。阳城县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由2011年的2677元提高到2013年的3315元,增幅达23.8%;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从2011年的3083元提高到2013年的4870元,增幅达58%。安泽县自2012年以来,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的基础上,政府每年增拨1000万元,用于义务教育阶段教辅用书、作业本全免费,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伙食补助,“五类困难家庭学生”资助,“蛋奶工程”,寄宿生交通补助,提高边远山区补助和班主任补助十项免补政策,真正实现了“十二年教育免费全覆盖”。介休市近三年,全市财政性教育投入达到13.59亿元,分别占到公共财政支出的24%、26.3%、25%。

  二是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各县(市、区)通过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工程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设施设备均达到了省定标准,城乡办学条件差距达到基本均衡。榆社县近三年累计投入6598万元,新改扩建32所学校、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生均12平方米。浮山县近三年累计投入专项资金3亿元,全县校园实施了环保亮化工程,所有中小学均覆盖太阳能路灯,配备了标准的洗浴室。左权县2009年以来投入1.5亿元,新改扩建30所中小学校,建筑面积达到9.3万平方米,生均达到6.2平方米。孝义市近年来先后投资13亿元新改扩建学校66所及塑胶操场等148个项目,同时吸引民营企业1.52亿元投资建设学校。晋中市榆次区从2013年开始,市、县两级政府投资15亿元,启动了城区中小学建设工程,利用三年时间新改扩建13所学校。阳泉市郊区从2009年起,累计投入1.4亿元完成了68所中小学校13.4万平方米的改造任务。永济市2010年以来投入1.76亿元,改造校舍面积47.02万平方米,购置图书31万册及中小学教学仪器等。临猗县投资3.77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48.72万平方米,还筹资400万元设立了“临猗县教育发展基金”用于支持薄弱学校发展,投资4500万元,更新改善了学校设施设备。寿阳县投资1.3亿元新建校舍面积10.4万平方米,加固校舍面积4.28万平方米,消除校舍危房面积12.17万平方米,投资1532万元对57所薄弱学校理化生仪器、音体美器材、多媒体设备进行了配套更新。盂县2010年以来,累计投资6亿元用于农村学校校舍建设和教学设施设备配置。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新建学校80所,占全县学校总数87%以上,所有学校均配置了高标准的教学仪器。

  三是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各县(市、区)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远程教育工程和校园网络、“校校通、班班通”等配备率达到100%。左权县2011年以来,累计投入2045万元,增配教师机1128台,全县教师人手一机,师机比由2011年的7:1上升为1:1;新增学生电脑1070台,生机比由原来的24:1上升为7.8:1。今年新增两个录播教室。榆社县2014年投入1100多万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其中投入428万元购置笔记本电脑1180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达到人手一台。盂县投资1800余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校园网络建设。寿阳县投资3138万元对全县中小学校配备了电子白板和多媒体设备,并在县域内建成了8套录播系统和15套网络视频互动教研系统;投入118万元,配备云课堂计算机教室7个。永济市在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的基础上,在实验小学开展了“人人通”课题实验。安泽县新建多媒体教室35个,新购师生用计算机1981台、多媒体设备81套、新建录播室12个。高平市2014年划拨3500万元用于提升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装备水平。灵石县2011年以来,投资5000万元用于学校信息化建设;完成11个数字化校园建设、14所学校录播室建设;新建了县级教育网络服务平台,有效推进了教育办公自动化管理和学校数字化管理。2014年被评为“全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县”。

  (三)多方采取措施,全面促进县域内队伍均衡配置

  一是加大补充交流。各县(市、区)认真落实山西省教师交流、补充相关政策,21个县(市、区)近三年补充教师7493人,校长、教师交流比例达到10%以上,逐步形成了乡镇校际交流、城乡双向交流、城区学校结盟交流、乡镇分区域交流等模式。介休市2011—2013年共招聘新教师582人,2014年招聘141人。晋中市榆次区三年来公开招聘教师384名,其中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师占到42%以上;2008年以来城乡教师、校长交流达到2680人,占全区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总数的60%以上。榆社县推行“互联体”和“集团化”交流,采取城乡结合、强弱搭配等措施,近三年共交流校长、教师431人,年均交流人数占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总数的12.2%。孝义市采取“名校+新校”、“名校+弱校”模式,组建了9个教育集团,8个中小学发展共同体,加强了教师交流,促进了师资均衡。太谷县2011年创建了覆盖全县所有学校的城乡教育“六大盟区”,搭建了“校际间管理互促、研训联动、质量同进、文化共建、资源共享”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平台。依托盟区平台,6年来,累计交流校长、教师1490人。灵石县中小学设立6个盟区,校长、教师实行盟区内交流,2008年以来共交流1810人。

  二是创新培训机制。各县(市、区)严格落实教师培训经费,积极参与“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名校合作,有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孝义市五年来财政投入2500万元用于教师培训,和北师大共同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工程”,先后有4000余名校长、教师赴北京、上海等地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学习培训和挂职锻炼。临猗县近三年组织1800人赴河南、山东、湖北等学校进行学习培训;组织40名校长、骨干教师赴上海、北京等地进行跟岗学习。朔州市平鲁区从2012年开始与山大附中全方位深度合作,实施“振兴平鲁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左权县近三年派出教师赴北京参加“清华伟新教育扶贫项目”,培训校长、中层领导、骨干教师208人;派出10名校长赴太原、运城等地名校进行挂职锻炼。从2010年起,每年投入4万余元选派一名英语教师赴英国、澳大利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境外语言教学培训。灵石县近三年共评出名师、名校长219人,并给予每人每月100元的津贴。

  三是提高生活待遇。各县(市、区)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教师专项补贴和住房保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教师工作生活待遇。垣曲县近两年建设教师周转房462套,有效地解决了城乡教师交流中存在的食宿问题。榆社县在国家工资性补助2.4万元的基础上,县财政平均每年增拨221万元提高特岗教师工资待遇,按照本科生每年12620元,专科生每年11671元增加工资,分别高出标准的52.6%和48.6%。另外还投入239万元,提高农村边远山区近700名教职工的工作生活待遇。阳泉市郊区2014年投入116万元实施边远山区教师岗位津贴全覆盖工程。介休市2014年出台政策,提高农村教师生活待遇,对农村平川、丘陵、偏远山区教师分别给予每月100元至4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太谷县为农村教师开通了家校直通车,并为农村教师每月增加100元的津补贴。阳泉市矿区投入95万元购置空调车两辆,解决教师交流后的交通问题。

  (四)完善助困体系,全面保障特殊群体公平接受教育权益

  一是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各县(市、区)均能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对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给予了关爱和帮扶。介休市通过开展“心理疏导”、“爱心帮助”等活动,使留守儿童得到全面发展。大同市新荣区建立了留守儿童少年档案登记管理机制、监护人联系机制、结对帮扶机制、寄宿生管理机制、安全教育管理机制,留守儿童少年全部受到特殊关爱。左权县现有留守儿童784名,采取以寄宿为主、保育与教育并重的服务式管理,做到了三个“一对一”:师生一对一结对帮扶、生生一对一结对互助、社会力量一对一结对关爱。

  二是爱护残疾儿童。高平市等8个县(市、区)按照国家文件规定30万人口以上的县应建有特教学校的要求,均建有特教学校。并按省规定从2014年起,将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到4000元,2016年将增加到6000元,并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补贴标准提高到本人基本工资的50%,2015年前所有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师生比达到1:3以上。垣曲县只有23万人口,但建有一所拥有现代化设施设备和高标准专业师资队伍的特教学校。高平市投资3000万元,建成了高标准、高水平的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和特殊教育中心校,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1.7%。浮山县、安泽县、阳泉市矿区认真做好“三残”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入学率分别达到87.5%、88%、95.24%。

  三是帮扶贫困学生。孝义市2014年对所有的小学寄宿生和60%的初中寄宿生给予生活补助。榆社县每年投入112万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每生每天一个鸡蛋、一袋奶的营养餐改善工程,农村寄宿生实现了全覆盖。左权县实施寄宿生“1﹢1﹢1”关爱行动,寄宿生每天享受到一个鸡蛋、一杯豆浆、一两肉。阳城县从2007年起,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范围由23%扩大到36%,并按照家校距离远近分别给予小学寄宿生每生每年40元、80元、160元不等的交通费补助,两项补助资金达700万元。

  (五)注重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左权县借助革命老区、红色圣地,依托八路军总部纪念馆、辽县抗日战争纪念馆、左权将军烈士陵园等德育基地,开展读红书、唱红歌、看红片等系列活动,形成了“人人会唱革命歌、个个能做花戏操”的良好文化氛围。晋城市城区狠抓“一宫一堂一中心”(学校少年宫、德育讲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活动,已建成34个学校少年宫、35个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培训心理健康教师151名,其中有123名教师取得全国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组织开展各级道德讲堂活动360余场。阳泉市矿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狠抓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全科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立体网络。

  二是深化课程改革。介休市近年来以综合实践活动为突破,通过参加军训、企业实践、社会调查、帮厨劳动等系列“实践体验”活动,培训学生3万余名。阳城县构建“生动课堂”模式,对主体、多元、和谐、生动进行多层面解读,形成了显著特色。晋城市城区中小学全面实施“自主、合作、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涌现出冯明中学、星河学校、王台中学等一批省、市有影响的课改实验学校,吸引全国各地教育同行数万人前来观摩学习。浮山县围绕地方文化特色,以剪纸文化、面塑文化、尧文化为抓手,大力开发校本课程,有效提高了学校的内涵。垣曲县通过城乡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建的五个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打造特色校园。大同市新荣区投资600万元建成了2300平方米的多功能综合性青少年活动中心,投资500万元建成了青少年活动基地,有效提高该区学生的综合素质。孝义市采取“理念引领、行政推动、专家指导、整体推进”的措施,制定了《特色学校建设方案》,开展了以“生命教育”、“自主教育”、“绿色教育”、“养成教育”等为主题的一校一特色建设活动。全市17所初中、47所独立小学全部有自己的特色品牌。临猗县按照“一校一品”的总体部署,全方位推进音乐、体育、美术、国学、传统文化、艺术和劳动实践教育,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朔州市平鲁区积极开展“绿色学校”、“文明学校”、“书香校园”等创建活动,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永济市充分发掘本地文化资源,积极开展特色创建活动,实现了特色育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尚待完善。此次受检县中有高平市、阳泉市矿区、太谷县、寿阳县等县(市、区)在个别年份未做到“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尽管现已补齐欠拨的经费,但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法定“三个增长”长效机制有待完善。

  二是部分学校办学条件有些指标尚未达标。晋城市城区、晋中市榆次区、介休市、灵石县,孝义市,浮山县,盂县等部分学校存在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不达标现象。阳城县,榆社县,垣曲县等部分学校运动场地不足。

  三是教师队伍建设存在薄弱环节。一些县(市、区)部分学校存在学科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大同市新荣区农村学校生师比失调,教师专业化水平低。左权县、永济市农村学校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和信息技术等学科专任教师短缺。临猗县校际之间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分布不合理。平鲁区师生比、教师学历、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等三项差异系数偏高。

  四、督导意见

  一是进一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各县(市、区)政府应认真落实《义务教育法》,依法实现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并确保配套资金足额、及时拨付到位。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经费保障机制,教育投入要坚持雪中送炭,强调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和规模小的学校倾斜,为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二是进一步加大标准化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各县(市、区)要坚持兜底原则,补齐均衡短板,加强薄弱环节,不断改善义务教育相对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对照国家和省定标准,查找问题、研究对策、切实整改。要认真做好人口变动动态监测,既要继续抓好中心城区学校扩容,又要抓好农村学校,特别是城市周边薄弱学校改造。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加强信息化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创新学校办学体制和管理模式,合理调整和科学规划学校布局,不断缩小城乡间和校际间的差距。

  三是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各县(市、区)要不断加大新教师补充力度,动态管理教师编制、统筹城乡教师配置,完善教师交流机制,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中小学教师局部数量不足、结构性短缺等问题。要不断完善鼓励政策,吸引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流动。要结合新课程改革,利用多种联盟办学机制,不断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全员培训,打造名优,整体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是进一步完善持续推进机制,不断提升均衡水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任务。山西省各级地方政府应对照国家和省定目标和任务要求,不断完善持续推进机制。要继续强化责任意识,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已经达标的地方要加大巩固提高工作力度,不断提升均衡水平。未达标的地方要及早采取措施,如期实现目标。要深入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要求,规范办学行为,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努力解决义务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要强化教育督导,建立健全均衡监测和复查整改制度,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保质保量如期实现。

  督导检查结束后,请山西省进一步研究,及时布置整改工作,在三个月内将整改情况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

编辑:尚爱成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保德县第四中学 特此声明。